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YeungINsight

寒咳熱咳傻傻分不清

Updated: Jul 31, 2019


剛入冬至,在這兩三星期中天氣變化較為明顯,一早一晚的溫差容易令人生病,而過去2周見到不少因咳嗽而來求診的病人。我發現這些病人當中,都共同出現了喉乾,喉痛,咳嗽咯痰的表現,當中有數位曾服銀翹散、杏蘇散等中成藥以望能舒緩病證,但效果並不理想。令我不禁思考,喉乾痛就一定風熱?黃痰脈浮數一定等於熱證?

在《傷寒論》中,有論及咳嗽的條文都會帶出一個問題,就是水氣的運化及停滯,例如40,41條小青龍湯證「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」、「傷寒心下有水氣」,316條真武湯證「此為有水氣」等,都有提及水氣的問題。而水液運化在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并行……」。在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配合下,才會有正常的運作。所以從生理及正氣角度考慮,咳嗽、喉乾痛等,更多是水液運化的問題,而非單一外邪因素所致。

再者,現時香港環境中,不論一年四季,當大家進出商場、街市、交通公具、辦公室等,我相信大家會接觸冷氣的機會遠比熱氣的機會為多,能干犯風熱機會是否真的如銀翹散的使用率那麼高?

另外,以小青龍湯證為例,一般教材解釋外寒內飲證時,都會提及咳喘色白痰涎,脈浮緊等證。但從條文中所示,「發熱而欬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」等證均顯示因水道不通,正邪交爭所致的表現,出現一般教材所謂的「熱證」如發熱,咳嗽帶黃痰,喉乾而渴,小便少而黃,脈浮數則更為合理。

以上借小青龍湯證以及水液運化為例,希望帶出在治療上不應只從邪氣為著重點,更應按照實際情況考慮,以免墜入陰陽寒熱不清的誤區。

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